中央研究院 2025形象影片|在研究之中,找到我們是誰|製作花絮

2024年我們參與了中研院形象影片的比稿,並用了超過半年的時間完成了這部作品。對我們來說,這是一段非常有意義的旅程。

在認識中研院之前,對中研院只有一些刻板的印象:例如是台灣重要的研究單位,院區在潮濕的南港山邊,除此之外,完全不知道詳細的研究計畫有哪些等到開始著手提案,才發現中研院所研究的廣度、深度,遠超乎我們的想像,我們對這隻形象影片開始有一個模糊的雛形:在一片黑暗的迷霧中,有人點亮了微微的星火,「我們」又往未知之地往前探索了一點點。這種探索是孤獨的、是壯闊的,科學革命並不是「知識的革命」,而是「無知的革命」。真正讓科學革命起步的偉大發現,就是發現「人類對於最重要的問題,其實毫無所知」。

於是我們確立了這隻形象影片的主軸:「在研究之中,找到我們是誰。」這個「我們」指的是什麼?是「我們所處的物質世界」,可以是物理、化學、天文、生物,或是「我們從何而來」,例如生物學、歷史、考古,這個我們,也可以是「我們的思想」,例如哲學、社會學、文學,當然還有「我們所要前進的未來」。

比稿當日,我們告訴評委:「中研院好像不需要再做一個動態型錄?」如果只是把所有研究成果、設備條列式的拍出來,再搭配一個生硬的旁白,不僅過時,也非常可惜,我們可以對中研院形象影片,抱有更高的想像。原本抱持著可能會得罪評委的打算,也要把我們所看見的表達出來,但是當評委一聽到簡報內容,露出微笑,當下就有預感我們有機會拿到這個比稿,院方與我們,對這個作品有著同樣的期待。

而這隻形象影片最困難的地方,在於研究領域太廣、重要成果太多,要如何決定拍攝內容,並且在數秒之內講完一個研究人員花了畢生心血所做出的成果,基本上是不可能做到的事。於是在腳本架構上,我們做了一個大膽的決定,用「概念」來分類研究成果,於是在虛無之中,我們看見天文學探索宇宙的邊界、數學家探索弦論的可能性,在假設之中,透過最先進的技術、AI來驗證理論,也看見文、史、哲的各種研究,試圖重建、釐清我們從何而來,也探究我們的「存在」。透過科技讓人類進步,抵達一個更好的未來。

前製、拍攝的過程很長,光是勘景、訪談的單位就超過五十個。記憶很深的是,在細生所的地下室,一排排鐵櫃擺滿了上萬件海洋生物標本,我問黃世彬研究員,你們的鎮館之寶是什麼?在我們的期待之下,他非常慎重的拿出了一隻泥鰍,他眼睛發著光,告訴我們為什麼這隻中華棘鰍的模式標本這麼重要。在跟各研究員訪談的過程裡,不停的重複著這樣的循環,他們都將生命投注在他們所熱愛的領域之中。

這隻形象影片 想獻給 這些眼睛發光的人們,那是一種將生命投注在追求的事物的人,才會有的眼神。

發佈留言

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。 必填欄位標示為 *

返回頂端