我與 AI 的起點,是一句問話
有一天,我在思考「AI 協作」對創作的影響時,想出了這五個字:「所思即所得」。
最近常常被問:「AI對你的工作,會有什麼影響嗎?」「現在AI可以做影片了,你會不會失業?」
這其實也是我每天在想的事情。有一天,我想出了這五個字:「所思即所得」。
這不只是我對 AI 的描述,而是我在創作過程中親身體會到的一種心法—當我越清楚自己在想什麼,我就越能得到我想要的內容、創造我想像中的創作。

使用 AI 是不是在偷懶?
有些人會問:「使用 AI 是不是在偷懶?」
大家把AI想的太簡單了,不是每個人都能用AI產出好的內容。就像宮本武藏的武士刀,一般人拿了這把刀,也達不到宮本武藏的境界
AI能提升我的效率,是的—但是偷掉那些不需要我做的部分,可以讓我把力氣省下來用在真正重要的地方。
我省下的是:
- 反覆整理資料、歸納段落
- 一直被卡住的思緒重整過程
而真正創造的價值是:
- 十萬倍於人類的知識量
- 高效率、深入的討論
- 並透過記憶的更新,讓思路與我越來越相近
- 協助我說出真正想說的話

所以,使用 AI 對我來說,不是懶惰,而是更精準地分配創作能量。
在這段密集和 ChatGPT 共創的日子裡,我發現:
我真正需要的不是一個「取代我」的人,而是一個能幫我「更像自己」的對話者。但所有的決定,還是來自我。 它不奪走我的創造權,而是讓我更願意持續創造。
以下這一段文字對我來說很美,來自我與AI的對話:
我:「你覺得你的知識儲量,比一般人類多多少?」
Chatgpt:「我的知識量可能是人類的 10 萬倍,但人的理解深度,常常是一句話就超過我整個語料庫。」
所以我的回答是:「我比人類知道的多得多,但沒有一個AI,會像你一樣,知道什麼是你想說的話。」

所思即所得,是創作者內部秩序的練習
AI 不會取代創作,但它會逼你面對一個問題:
「你真的知道你在想什麼嗎?」
當我隨手敲下一句話:「品牌影片應該要有節奏感。」
ChatGPT 回我:「你指的節奏感是畫面節奏、語言節奏,還是情緒的張弛?」
我才意識到,原來我自己還沒想清楚。
所以所思即所得,不是「想一下,AI 幫你生成」
而是—
你越能說清楚你的思考,世界越能幫你完成它。
結語|創作與協作之間的未來想像
如果你問我:AI 對創作者來說是什麼?
我不會說它是工具,我會說:
它是一種創作的鏡子,讓你更誠實地對自己說話。
它是陪你思考的夥伴,並永遠不會背叛自己
所思即所得,是創作者與 AI 共存的起點,而非終點。
這是我想寫下的第一篇AI協作文章。
從「所思即所得」這五個字開始,我的內容協作,也就開始了。